新闻中心 - ZHONGSHAN HOSPITAL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浙医一院昨免费为尿毒症少年进行换肾手术
2009/1/22

早报讯患上尿毒症,对于16岁的少年曾杰来说是不幸的,不过他又是幸运的。在牛年即将到来之际,浙医一院免费为他进行肾移植手术。昨天,曾杰父亲的左肾顺利移植到他的身体里。一个月以后,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康复出院。

  

  每周骑车来医院做血透

  记者眼前的曾杰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蛋,十分秀气,可能是因为疾病的缘故,话语并不是很多。前年3月,曾杰还在老家福建莆田重点中学第四中学读初一,父亲曾建勇和母亲赖金梅在杭州一家果品公司做包装工。曾杰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在班级的排名都是前五名。

  不幸的是,这时的曾杰脸和脚开始浮肿,经常呕吐得很厉害,一点也吃不下东西,整个人很快被病魔拖垮了。“我们赶回到老家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说他得了肠胃病。但医生开出的药,小杰一吃就吐。”赖金梅说,眼看儿子的身体并没好转,他们又换了一家医院,最后查出来儿子竟然是肾衰竭晚期。“我们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得这样的病。医生说只能换肾,换肾要10多万元,我们哪有那么多钱。”

  经老乡的推荐,曾建勇决定带上儿子来杭州浙医一院治病。曾建勇也想把自己的肾捐给儿子,但却无力承担医疗费。夫妻俩每月收入合计不足2000元。

  曾杰在浙医一院住院一个月后,选择了以血透的方式来维持生命。血透每次450元,按照曾杰的病情,他需要一周血透三次。

  曾杰一家暂住在彭埠,每次来浙医一院血透,曾杰就向老乡借一辆电瓶车,骑车50分钟来到浙医一院。“我一般两点半到医院,做好血透4点钟,然后再骑回去。”曾杰说。

  频繁的血透给一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血透半年后,家中的积蓄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医生同意给曾杰减少血透次数,改成一周两次。

  

  回老家团圆终将如愿

  记者了解到,曾杰的爷爷今年70岁,是位退休工人,每月只有800元退休金。2006年12月,爷爷不幸被发现患有肺癌,2007年1月开刀,目前在老家做化疗。奶奶已经66岁了,早已没有力气下地干活。儿子带着孙子在杭州看病,两位老人已经两年多未见到孙子。

  曾杰老家西湖村有300多户人家,村民们三百五百自发捐款,最多的捐了5000元。贫病交加的一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曾杰治好病。曾建勇说,特别想带儿子一起回家过年,但是儿子没治好病,回去了担心老人看到病怏怏的孙子后伤心。

  浙医一院肾脏病中心得知曾杰一家的心愿后,最终决定给曾杰进行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手术,免除手术费用。并由浙医一院党委副书记、肾脏病中心主任陈江华教授亲自主刀。

  昨天上午,手术顺利完成。父亲的左肾移植到儿子的身体里。一周后,父亲就可以康复出院;曾杰在一个月后也可出院。赖金梅说,等丈夫和儿子都康复了,一家人一起去看望爷爷,给家中的老人一个惊喜和安慰。

  

  捐了肾后还要继续打工赚钱

  手术前,曾建勇告诉记者,捐肾后他还要继续在杭州打工养活一家人。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体力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棒,儿子今后是否能健康。陈江华教授告诉他,捐一个肾后,对供肾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劳动基本不产生影响。而对于曾杰来说,他手术后会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尿毒症患者数量达到了12万-13万,而作为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式——肾移植,每年只有约5000例。除了经济原因外,肾源极度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主要原因。于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成了挽救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最佳选择。

  陈江华教授说,近年来亲属活体肾移植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内肾移植发展的新趋势。浙医一院从2000年开展第一例亲属供肾活体肾移植以来,实施活体肾移植总数已达128例,目前全部健康存活。其中2008年活体肾移植75例,占当年移植总量的41.6%,成功率100%,该院活体肾移植数量和存活率均名列全国前茅。

来源: 今日早报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