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中心 -

两位伟大女性“交叉供肾” 分别救活儿子和丈夫
2008/9/26

两位伟大女性“交叉供肾”挽救了两户家庭

  本报记者 高丽莎/文

  早报讯这边,一个花季少年突患肾病,母亲想捐出自己的肾救他,无奈血型不符,救子不成。为了拯救生命,一家人苦苦等待合适的肾源。

  那头,一位农妇想用自己的肾去救患有尿毒症的丈夫,却因血型不配,希望再次破灭.

 就在两户人家几近绝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经过检查,农妇与少年两人血型相符,可以做肾移植,而少年的母亲又可以将肾献给农妇的丈夫。于是,原本素不相识的两家人,因为两位伟大的女性的捐赠,各自救了对方家的一条性命。

  这中间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在四人手术后的第一周,记者采访了他们。

  现场 两位患者的手紧握一起

  昨天,记者来到浙医一院肾脏病中心的肾移植病区。在隔离病区的走廊上,见到了故事的两位主人翁。

  42岁的王克顺从病房里缓缓走出来,边走还边用手拖着一个小器械,管道里还有血液在流。担心影响王克顺的术后康复,医生还特意给他搬来了凳子让他坐下。采访只能透过两扇玻璃门进行。

  听说我们是来采访换肾的故事,王克顺朝病房里用力地喊出了小超(化名)的名字。这位20岁的小伙子马上从病房里走出来,皮肤白皙,说起话来还有些吃力。见到记者,小超主动挥了挥手。

  “再过三四周,我们也可以出院了。”昨天,小超和王克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位素不相识的人如同亲人一般。

  “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小超说。

  “我也是。”王克顺立马补了一句。“我们两家现在已经是亲戚了。”

  8天前,小超、王克顺,以及小超的妈妈叶明霞、王克顺的妻子王小娟,一同做了手术:叶明霞的肾供给王克顺,王小娟的肾供给小超。9月23日,两位伟大的女性已经康复出院。

  寻找 当年四处求医难寻希望

  如果不是患了尿毒症,今年高考顺利的话,来自桐庐的小超现在应该坐在大学校园的教室里。去年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小超不得不停止学业。

  说起儿子,小超的爸爸王跃军一直在感叹。“孩子是一年前患病的。当时病情很不稳定。住院就住了七八次。”为了挽救生命,小超一直在靠血透维生。今年6月,小超再次入院,王跃军觉得一直血透也不是办法,他决定要给儿子换肾。

  王跃军想到通过医院获得适合的肾脏给儿子。但是,当时跟儿子同一血型的换肾病人已经排到了200多人,这样等下去,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自己给儿子捐肾。

  不料,王跃军的血型是AB型,妻子叶明霞是B型。儿子需要的是A型。用自己的肾救儿子的希望再次破灭。眼看着年纪轻轻的儿子,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

  而另一边,临海农妇王小娟为了救治自己的丈夫,也已经急得焦头烂额。“我们去河南医过一年,后来又回到浙江,前后跑了四家医院。医生说只能换肾了。”电话那头的王小娟,手术后伤口还有些疼,说话的声音微弱。

  “我们也知道可以换肾,但是我查过,我是A型,他是B型,换不来。要是排队等适合的肾,就算等到了,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听说起码要20多万。”王小娟说。

  相遇 五个人一起做了公证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跃军得知,互相需要的人可以交叉供肾,之前国内也有过先例。于是,王跃军开始关注这方面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王跃军得知,有一个同样需要换肾的病人,自己妻子的血型跟该病人相配,而病人的妻子跟儿子的血型相配。经过多次沟通,8月13日,两户人家终于走到了一起。

  “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看交叉供肾可不可以,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王跃军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两家人5张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们当然也愿意。只要能救我老公的命。我们也没什么钱,只能走这条路。”王小娟说,她接到电话时,高兴得哭了起来,“我对叶明霞说,让我的肾救你儿子,用你的肾救我老公。”

  当天下午,5个人一起来到杭州市公证处进行公证。“我们互相达成协议,自愿交叉供肾,互相不收取一分钱。”王跃军说,5个人都在公证书上郑重地签下了名字。

  相知 手术后他们成了一家人

  8月17日,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我和小超在一个手术室,他(王克顺)和小超的妈妈在另一个手术室。”王小娟说,要进手术室的那一刻,她一点没有感觉到害怕,“我当时就想着以后丈夫就要康复了,自己又能救一个小伙子,还奢求什么呢?”

  此时手术室外的王跃军,则是最焦急的。“关系到4个人的命,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不过,王跃军相信现在发达的医术能让他们4位平平安安。

  “亲人是血缘关系,我们两家是器官关系。”王跃军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两家都各自有对方的一个器官,这个器官就是两家的纽带,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王跃军若有所思地说,希望有更多患者能像他们这样得到互助。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