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掇英 | 新民晚报:妈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作者朱同玉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教授、知名肾脏移植专家

原文刊登于2014年6月17日《新民晚报》A27版 夜光杯,照片由《东方早报》拍摄

当小李再次出现在肾移植随访专科门诊时,我们真的很难将眼前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半年前那位萎靡不振的尿毒症患者联系起来。现年34岁的小李在上海某知名媒体工作,一年前诊断为“尿毒症”并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半年前,他的妈妈将左肾捐献给了他,他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接受了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手术。

4年前,小李在体检时发现尿隐血和蛋白尿,并伴有血肌酐的升高。当时的他正在上海某高校就读,并即将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在上海某知名医院接受了肾脏的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IgA肾病”。IgA肾病是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高血压或者肾功能不全,大多数患者将会逐渐进展为尿毒症。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李觉得自己坠入了冰冷的深渊。在家人的鼓舞和安慰下,他鼓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并开始积极接受治疗。经过短暂的药物治疗后,他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血肌酐也逐渐恢复到了正常。

然而,1年前小李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及高血压,到医院检查发现血肌酐已经接近300 umol/L,并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一个月内升高到1000 umol/L左右,被诊断为“尿毒症”。之后,小李开始接受腹膜透析治疗,但由于腹透的效果不理想,很快便转为血透治疗。每周3次,每次4个多小时的血透治疗对小李真的是一种煎熬,每次血透之后他都会感到非常疲乏,一点精神也没有。一次次血透后,他渴望摆脱血透的决心也在一点点增加。

小李来自浙江省的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在小李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将他和妹妹抚养长大。因为小李的病情突然进展到血透的地步,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混乱中,妹妹本计划于年前举行的婚礼也取消了。看着儿子每次血透都要承受的痛苦和日渐消瘦的脸庞,小李的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萌发了捐献一只肾脏给儿子做肾移植的想法,妈妈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经过多方打听和比较,李妈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的诊室。经过一系列完善而详细的检查,我认为妈妈和小李之间符合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要求和条件,并提请了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审批。2013年12月23日,这值得小李铭记一辈子的一天,李妈妈将自己的一只肾脏给了儿子,也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两台手术进行的都很顺利,李妈妈接受的是微创的腹腔镜取肾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快,第5天就出院了;小李在术后第4天的血肌酐也降到正常范围之内,第6天已经开始下床活动了,第10天就出院了。

小李是不幸的,因为他得了尿毒症;小李又是幸运的,因为妈妈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如今,我国还有近200万尿毒症患者正在翘首企盼肾移植机会的到来,而且这个数量每年还在持续增长。由于非活体亲属来源供肾的严重不足,我们提倡开展家庭内部互助自救,进行活体亲属供肾移植。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