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ZHONGSHAN HOSPITAL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香港器官捐赠持续升温 70%受访者愿死后捐赠器官
2009/2/23

 人民网香港2月23日电 (记者武少民)一名41岁猝死女士捐出心脏和肝脏,救活四人,一名市民死后捐出心脏及肝脏,救活两人。同一个晚上,两位人生旅途迥异的逝者,选择了奉献他人的同一义举,将自己的器官捐献他人,用生命的余烬延续他人生命。

大爱无疆。器官捐赠,让香江涌动起暖暖温情。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一位年仅41岁的妇女,因脑出血被送医抢救,无效,家属决定将其心、肝及两个肾脏捐出,遗爱人间。随后,医生很快取下逝者的心、肝及肾脏,分别送到急需移植器官病人所在的医院。医院立即施行手术,一名15岁患先天性胆管闭塞的少女获得肝脏而续命,一位55岁患严重心脏衰竭的男子获得心脏而续命,一位20岁的青年及50岁的妇女分别获得逝者的两个肾脏续命。

  也是同一天,一名在伊丽莎白医院逝去世的市民捐出心脏及肝脏,救活两人。接受捐助的一名40多岁肝硬化男患者,当天即完成手术,目前正在恢复中。

  离世后捐出身体器官,续燃他人的生命之火,让爱永驻人间。如今,玛丽医院每年进行70多宗换肝手术,近期肝脏捐赠大增,上月至今已完成16项换肝手术,单月平均数量大幅上升70%。玛丽医院近日已调配人手,安排专门医生专责摘取捐赠肝脏,手术交由其它同事负责,提升效率。器官捐赠延续的不只是生命,更是人间亲情。1月19日,玛丽医院成功施行了全港首宗“交叉换肝”手术。A型血的苏先生因急性肝衰竭命危,其B型血的小姨苏小姐愿意捐出活肝,但血型不合;另一方面,患上肝病的马先生属B型血,太太则属A型血,同样因血型不合而无法换肝。在医院的撮合下,两个家庭愿意“交叉捐赠”。苏小姐和马先生,以及马太太和苏先生,均素未谋面,交叉捐赠活器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任何一方若在手术前变卦,整个计划就无法实施。然而,苏小姐和马太太想到捐赠会令亲人有获救机会,让本不可能的“交叉换肝”变成现实。这次换肝手术获得成功,显示出医护人员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凝聚着病人家属的爱心。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捐赠器官不留姓名,救人危难义薄云天。这些义举同样深深感动着港人,街谈巷议,传为佳话。各大媒体感念义举,不吝版面大篇幅予以盛赞,市民也在网上向捐赠者致敬。

  2008年11月6日,汤太太产下一子后皮肤变黄,并于当月29日确诊患上急性肝衰竭,必须换肝才能存活。经查证,家族中没人与她血型相符,遂向社会求助。不久,一位与汤太太毫不相识的30多岁女士,主动致电玛丽医院,表示愿意捐肝。这位女士对捐肝救人“决心很大”,即使医生提醒她,手术可能使她有死亡风险,而且术后腹部会永久留下一条长约30厘米的疤痕,她也只是坚定地表示,“只要能救活这位母亲,愿意冒险。”12月3日晚10时,医院分两组人马紧急行动,一组用6小时为捐肝者取出整个右肝;另组用14小时为汤太太取出已萎缩肝脏,再移植入活肝。目前,捐肝者和受肝者均状态良好。

  这是香港近年来第二宗素未谋面者成功捐肝的个案。这位无私救人的伟大女性,理当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祝福。

  在香港,公众对器官捐赠并不陌生。打开香港政府一站通门户网站,赫然映入眼帘地是“请支持器官捐赠”的公益宣传;所有公营机构以及部分私营机构网站,均将“器官捐赠”置于网站首页显著位置。特区政府设立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令捐赠器官的系统更方便市民使用,也让捐赠者遗爱人间的心愿能尽快实现;各大医院纷纷设立交叉换肝配对系统,开拓更多捐赠渠道,以拯救更多垂危生命。

  爱,会永远流传。特区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普通市民共同的关注和努力,让器官捐赠在香港持续升温。卫生署最新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愿意在死后捐赠器官。

来源:人民网

 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