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中心 - 感人故事

80后夫妻捐献爱女遗体器官(图)
2012/6/24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对80后夫妻捐献爱女“小希望”的遗体器官,并使两名分别来自北京、天津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股感动的暖流,多达20余万网友纷纷发帖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佩:因为爱,让生命延续不息;爱,让希望永不消逝。

  捐献一切可捐的器官

  “小希望”原名冯峻熙,出生于2010年4月12日。喜得“千金”,让冯磊、王晓菲这对80后夫妻很是快乐,他们看着这小小的生命,憧憬着以后的日子里一家三口、合家欢乐的美好生活。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他们从希望的顶峰跌到了失望的谷底。“孩子出生后不久,发现她抬不起头,四肢无力,眼神发散,先后去了当地和北京的医院检查,结果都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王晓菲说,她至今仍难以忘记第一次听到诊断结果时的震惊和无助。

  尽管“小希望”的父母知道女儿病情治愈的可能性不大,但26个月来他们从未放弃过。然而,2012年1月,“小希望”出现了肺部感染,并且病情越来越重。萨初然贵说:“正是这次肺部感染引起‘小希望’呼吸衰竭,而后引发循环衰竭,最后导致‘小希望’离我们而去。”

  王晓菲是在“小希望”去世前的一个星期做出捐献决定的,当时孩子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之前在电视上对人体器官捐献有了一些了解,我就在想,万一有一天孩子不行了,我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她的生命?是不是可以帮助其他母亲不再遭受我的痛苦?”王晓菲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便开始与冯磊商量。

  冯磊说,他第一次听到妻子的这个想法时大吃一惊。“我不愿面对这个问题,一直在逃避。”他哽咽着说,后来妻子劝他,如果孩子不在了,咱们也能有个念想啊,“就相当于孩子生命还在延续,只不过不在咱们身边了。”经过妻子的劝说,冯磊决定捐献“小希望”身上一切可以捐献的器官。

  6月8日,“小希望”病情恶化、呼吸困难,被诊断为脑死亡。6月9日,“小希望”在通过专家委员会对器官状况评估之后,王晓菲和冯磊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和终止治疗同意书,就在签字之前,冯磊曾对大夫说,“我最大的遗憾是2年来没有听到孩子叫过一声‘爸爸’,现在能不能满足我最后一个要求,让我最后亲一下我的‘大丫头’,这样我心里也能好过些。”

  也正是在签署登记表的时候,女儿的名字被改为了“希望”。王晓菲告诉记者:“孩子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希望,无论是她刚出生时带给我们的喜悦,还是病情确诊后我们的期待,她都是我们的希望。现在她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仍然希望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能够顽强生活,爱惜生命,好好活着。”

  盼器官捐献成公民意识

  赤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金明说:“‘小希望’是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以来的第三例捐献案例,也是目前全国年龄最小的大脏器捐献者。”

  据中国红十字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启动两年来,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6个省份,全国共完成器官捐献207例,共捐献大器官546个,挽救540余名垂危患者,但这和我国每年150万的器官捐献需求量差距还是太大。

  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认识不多,捐献器官的意愿不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器官移植国,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而美国器官移植的等待者与捐献者之间的比例是5:1。

  专家认为,2岁的“小希望”捐献器官,给人以震撼和感动,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教育和感悟,增强器官捐献意识,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来源:南方日报

 绿色通道